今天是:

   当前位置:首页>党建学习>牢记“三个敬畏”
牢记“三个敬畏”
发布时间:2022-05-24    作者:    来源:农民日报    点击:

今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平遥古城考察调研,听取古城历史沿革、建筑布局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汇报。总书记指出,要敬畏历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态,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,统筹好旅游发展、特色经营、古城保护,筑牢文物安全底线,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“三个敬畏”的要求既蕴含着对历史规律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,又极具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,尤其要坚持“三个敬畏”,慎重决策,慎重用权。

“君子之心,常怀敬畏。”悠悠中华文化,敬畏观念源远流长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予以强调。2010年,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,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,用权上则要谨慎,常怀敬畏之心、戒惧之意。2021年,在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,讲规矩、守底线,首先要有敬畏心。心有所畏,方能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

领导干部为何要心怀敬畏?就在此次山西考察一个多月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语气沉重地告诫道:“不作为对党和国家工作有危害,但有时乱作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!”类似问题时有出现,有的地方盲目上马形象工程、政绩工程,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大拆大建,这些“乱作为”不仅有损城乡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,也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而之所以出现“乱作为”,根子在于丢掉了敬畏之心,在于以错误政绩观代替了慎重决策、慎重用权的科学政绩观。

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,尤需常怀敬畏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,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和灵魂。当前,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,乡土社会这个慢变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越是身处变革之中,越需要秉持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,时刻心怀敬畏,绝不能干竭泽而渔、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。

敬畏历史,当有大历史观。在学习历史和尊重历史事实中汲取营养,自觉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办事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一头承接着历史,一头又连通着未来。因此,既要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,又要赋予其时代发展的内涵,与新业态新科技融合,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。

敬畏文化,应意识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。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,是礼仪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重塑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,也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源泉。要系统保护、利用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,让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。

敬畏生态,就是在发展的同时,做到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多一些道法自然的淳朴,少一点掠夺自然的粗暴。在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,按照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”的理念,探索乡村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,让广大农民成为好生态的保护者和受益者。

当然,心怀敬畏不是畏手畏脚、无所作为,决策上要慎重,工作方法上还要大胆创新。更要结合本地实际,在继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乡村文化根脉和生态环境,于新时代再现生机和活力。
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评论员

   版权和免责声明: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,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。